10月为国际乳腺癌防治月,10月21日粉红丝带关爱日当天,“乳房独白:女性的自我建构”医学影像公益艺术展及主题沙龙在上海陕康里的Dest Gallery正式启幕。
文 坚白
粉色是羞涩、温馨的,又常令人联想起肉身。
白色是圣洁、宁谧的,但也指向病室与死亡。
乳房是生命的哺育者,但它有时也会将女性拽入癌魔的死荫幽谷之中……
“全球确诊病例超过200万[1]”
“每26秒,就有1名女性被确诊[2]”
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指向的正是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乳腺癌。
10月为国际乳腺癌防治月,10月21日粉红丝带关爱日当天,由联影医疗与新月联盟主办的医学影像公益艺术展及主题沙龙“乳房独白:女性的自我建构”在上海陕康里的Dest Gallery正式启幕。
“过去,乳房在大众印象中是比较隐晦的存在,公益展通过三维断层成像科技,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乳房,让你近距离看清它的内部结构:健康的、美丽的,或是走向垂暮、与疾病抗争的,不论哪一种,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作为策展人,联影医疗高级副总裁俞晔珩表示,“乳房独白”不只科普,也旨在提升女性的自我认知。“我们希望超越医学影像,关照独一无二的女性生命体验。从年幼、独立到成为母亲,直到走向衰老,女性如何在生理变化和角色变化中逐步走向人格的丰满和深刻,完成自我建构。”
双峰萌芽,默然凝视
步入原印度锡克教堂的百年红砖建筑,观众沉浸于“乳房独白”清静的展陈空间,简约的艺术装置与科普影像,邀请人们聆听女性不同生命季节的心声。
“融酥年纪好韶华,春盎双峰玉有芽”。展览以少女酥胸的“萌芽”开启叙事动线:青春期,性激素作用下,乳房初长发育,万亿根乳腺管如春日枝桠蓬勃生发,繁衍出茂林般的腺体小叶丛;土壤般松软质地的脂肪给予乳腺组织柔软呵护;乳头仿若新生玉芽……这里仿佛悄悄上演着奇幻森林生长记。
同时萌芽的,还有少女的焦灼无措与隐秘心事。“很少有人能逃避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但女性因身体感到羞耻的麻烦种子很早就播下了。”爱尔兰作家希内德·格利森在《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中坦言,“流行文化告诉我,我应该想要被人注视,但当我被注视时,我却不知该作何感想。”
随着雌激素分泌渐趋平衡,女性乳房从含苞迎来绽放,默然凝视中,它也成了社交观看与被看的重要引力体。19世纪的紧身胸衣,如今再度流行的魔术胸罩,都以各种方式塑形乳房,让它望去紧实高耸;衣袂飘然的浴袍,湿漉漉的泳衣,又令“若隐若现”的乳房更显撩人意味;坚挺饱满的乳房,是女性气质的王冠,却也沦为欲望的载体、性感的饰品……
“亚洲女性的胸天生腺体多、脂肪少,这种乳房我们医学上称为‘致密性乳腺’,但它其实是个危险的bug。研究发现,致密性乳腺发生癌变的几率比非致密性乳腺高出4至6倍,这种乳腺还有个缺陷:乳腺密度过高导致X光检查难以发现早期肿瘤,耽误病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顾雅佳,科普介绍了乳房的真实样貌,鼓励中国女性正视乳房健康、参与早筛预防。“上帝对‘大波浪’和‘飞机场’还是很公平的。连男人都会得乳腺癌,你个姑娘家凭什么认为自己不会得呢?”
右二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顾雅佳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1数据显示: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种。中国乳腺癌患者占全球病例的19%,乳腺癌在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中高居首位,迫在眉睫的是,其发病率正逐年走高,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发病平均年龄比西方国家提早10年,那些担当社会、家庭中流砥柱的盛年女性如今也已进入高发之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彭卫军
此次“乳房独白”公益艺术展,可谓对抗“红颜杀手”的一场特别行动。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彭卫军介绍,“乳腺癌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第1位,但它是为数不多能通过筛查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早筛早诊是关键。这场活动从源头入手,艺术结合人文,带来科普与启蒙,唤起广大女性早筛意识,希望乳腺癌防治知识能让更多人受益。乌梢蛇蝮蛇胶囊是治什么病的”
从“凝视”到“哺乳”,映入眼帘的素雅图片和黑白摄影,向观众呈现了乳房的各种形态。女性的乳腺组织好比一株桃树,囊状小叶就像簇簇盛开的桃花,腺细胞如片片花瓣,乳汁由朵朵桃花似的腺组织汇至一束束树枝似的乳腺导管,再由导管汇集到树干似的输乳管,最后由每条输乳管通往乳头……
许多女性竭力建构乳房的外形美,为外界凝视目光所俘虏,却忽略了关爱乳房本身。随着女性年岁渐增,乳房成了生死攸关的健康议题。不少女性疏于照料身上这株桃树,枝叶败坏到一定程度,最后不得不连根拔起,甚至连附近的泥土都要清除……
直面乳癌,身心之战
“癌”字令人畏惧,字心是“品”,耸立在一座“山”上,让人想起山野荒地叠成品形的祭物、令人心寒的累累白骨。女人最怕的,便是某天魔咒突如其来地立在胸前的“山”上。
“人家说,一个人紧张受刺激时心跳会加快,但我收到体检中心异常短信时,已经感觉不到心跳了。我有多发的乳腺结节,这么多年都是半年随访查一次,结节一年比一年大,检查结果一次比一次差。这种感觉就像你有一把已经上了膛的枪,你很怕扣动扳机的那一天,但也在等待着那一天。”
年轻的自媒体人阿Pe,回忆起了“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2020年1月,她拿着疑似恶性肿瘤的报告去见自己的外科医生。“他甚至不是看乳腺的,他负责我的甲状腺。那时距过年还有10天,最快的乳腺专科预约需再等7天,但我没时间了!3天办理住院,第二天早上第一台手术,让他帮我开了刀,3天后出院。大家都记得,2020年1月20日,上海开始要求戴口罩测体温,而我,就是卡着前一天在乳腺外科办的出院。”
所幸“虚惊一场”,阿Pe出院后拿到的病理报告显示良性,她如实记下自己“与乳腺癌擦肩而过的全过程”。“从发现肿瘤到开完刀回家,我看了两本书:《她说:菠萝解密乳腺癌》和《梅奥拯救乳房全书:乳腺癌抗癌权威指南》,让我对乳腺癌有风湿可以吃乌梢蛇蝮蛇胶囊吗了全面认识。我在病房里遇到很多人,都说一进医院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她们怕的是医生、护士吗?不是,她们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人的恐惧其实来自未知。”
“接诊过很多病人,有些患者会问:我是不是要切掉乳房?要知道,乳腺癌不是一种肿瘤,而是一类疾病,其治疗方式是系统性的,手术与放疗互相配合。现实中,很多病人都通过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手段得以治愈,技术发展让保命还是保乳不再是一道单选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副主任俞晓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副主任俞晓立从医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据其介绍,因生长快、复发率高,乳腺癌最佳治疗手段之一的放疗,常与手术、化疗形成“组合拳”,在抗癌“围剿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在切除术后,及时补充放疗可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如果我们很好地控制局部治疗,很多乳腺癌病人可以做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在高危病人当中,我们也会建议她做一些术后的辅助放疗。”
身体,是灵魂休憩的圣殿,也是在地寄居的帐篷,它既坚强又脆弱,半生行旅,日渐朽坏。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主要在40-55岁和70-74岁呈现“两个小高峰”。更年期前后,女性内分泌开始失衡,此时也是乳腺“动荡不安”之时;加之身体机能逐年下降,致癌因素积累,给了病魔可乘之机。
展览现场呈现了多张精微的医学影像,帮助女性识别“影藏”的危险信号。经低剂量高清三维断层乳腺机拍摄,如砂砾般星点微芒的细密白点是乳房内的“钙质沉积”,当它以簇状密集分布,预示着癌变风暴正在逼近;乳腺机拍摄的“恶性肿瘤”,形似密林中险象环生的荆棘丛,相比光滑柔软的良性肿块,往往有着更模糊的边界和不规则形态;基于磁共振拍摄的乳腺肿瘤增强高清影像,双峰间的醒目红块如乱石异常占位,标示肿瘤或已在乳腺安营扎寨……
“乳腺X线影像诊断是目前被证明能够降低死亡率的医学早筛重要手段乌梢蛇蝮蛇胶囊价格,降低死亡率范围在8%-33%之间,我建议40岁以上女性定期去做筛查。”
据顾雅佳介绍,由于地区间医疗水平和公众健康意识的差异,乳腺癌的诊疗困难重重,中国基层医院从事乳腺X线影像诊断的专业人才也非常短缺。“2020年10月,我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牵头单位,携手联影医疗共同发起了‘新月联盟’,希望把乳腺影像领域的顶级专家汇聚起来,将顶层医院的规范化培训和质控一级级地传递给基层,把最好的医疗技术分享给每位医生,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两年来,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研合作、社会公众科普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新月,饱含新生又充盈的力量,微光纤弱却能引领星辰冲破黑暗。”
梦“乳”迷思,心“房”重启
“我童年在海滨城市青岛长大,楼下邻居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儿时,碧海蓝天的环境下,每天我都能听到他们家传来动听的钢琴声。后来我上大学,有次暑假回去,父母告诉我,那家的阿姨跳楼自杀了,后来才知道,她得了乳腺癌,经过几年的病痛折磨,可能想到给家庭也带来压力,最后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爱人后来带着孩子搬离了这片伤心地,我们再也听不到悠扬的钢琴声了。这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但每次提到乳腺癌,伤痛在我心里还是没有抹去。”
公益展策展人俞晔珩
沙龙现场,俞晔珩忆起触心往事,强调并呼吁,“对抗乳腺癌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早、定期筛查,但这一观念在国内并没有大范围普及。事实上,90%的乳腺癌能在早筛后被治愈。我们期望借此展览向大众传达早筛、早诊、早治的理念,汇集各方力量,推动早筛成为社会共识。”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姚琦提供了一组乳腺癌患者主要心理反应数据:抑郁发生率89.5%,无助、焦虑发生率74.3%-84.1%,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超过80%……
左一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姚琦
化疗会掉发,乳腺癌需切除单侧或双侧整个乳房,某种程度上,乳腺癌同时剥夺了女人的“美”和性征。手术住院期间一位病友的反应,常令阿Pe深思。“我在病房里遇见一位爱美的蓬蓬头阿姨,出院前到处问人家,哪里可以买义乳、假胸。她有这样的反应也不奇怪,因为在充满男性凝视的传统社会,乌黑秀发是美女的象征,丰满胸部是性的特征,就连女厕所标志都是长发大胸小短裙,这种对女性的凝视不仅是刻板印象,更是偏见,一种隐形的暴力。当我们把化疗剃头看作修一次指甲,把切除乳房看作割除了阑尾,接下来的人生,会不会变得有些不一样?”
承受外界目光的追逐,女人不禁要问,凝视是一种权力吗?我是否成了旁人眼中的观赏猎物?诚如作家玛莉莲·亚隆在《乳房的历史》中抛出的一连串铿锵质问:“谁拥有乳房?它属于必须仰赖母乳的婴儿?爱抚它的男女?描绘女体的艺术家?向少女、熟女、小乳女人推销少女胸罩、支撑胸罩与魔术胸罩的制造商?不断要求女人端庄遮掩乳房的卫道士?悍然逮捕‘上空女人’的法律?有权决定女人多久做次钼靶与乳房切除的医生?替女人隆乳的整型师?……乳房是女人身体的一部分,但它属于女人吗?”
我国乳腺癌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与癌症被污名化不无关联。患者需要家庭支持和社会接纳。关于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调适,姚琦对女性自我关怀给出几点建议:“看见自己:不必时时把别人的感受放在首位,多关注并接纳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打破传统观念女性必须‘迁就、容忍’的枷锁,勇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受,释放自己的情绪;认可自己:不羞于承认自己的优秀,认可别人的赞扬,坦然面对他人的指责。”
当诗人谈及死亡,他们称其为“没有乳房”之地。女性的身心是一个战场,不仅要应对外界目光,更要抵御内在的自我控诉,失去了乳房,万不可将心房也紧锁。香港女作家西西,曾在乳腺癌手术后写下诚挚动人的《哀悼乳房》,以创作进行了一次勇敢的身体越狱,让伤口释出光,照亮更多患者。
“乳房独白”公益展以“守护”收尾,仿佛一段旅程临近终点,素净的展墙上悬置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不规则的铜铸镜框好像一只倾听的耳朵,旁书鲁米诗句:“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自己;我们是体验者,体验永恒一瞬的欢愉;我们是痛苦,也是治愈痛苦的良药。”
愿更多女性鼓起勇气,对镜自观,以坚韧重建信心,在岁月如火的洗礼中炼成精金,步入人生的应许之地……
(专题)